首页 资讯 正文

四川探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路径 创新模式促团结

体育正文 103 0

四川探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路径 创新模式促团结

四川探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路径 创新模式促团结

中新网成都6月22日电(单鹏)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lúzhōushì)的(de)一个偏远山村,一场复杂的纠纷顺利在村委会得以调解。这是泸州市叙永县“石榴籽”调解模式的又一次(yīcì)成功实践。长期以来,受发展不均衡、语言文化习俗(xísú)差异等因素影响,民族散居地区矛盾纠纷往往易发难调。为化解这一难题,当地探索出(chū)“石榴籽”调解模式,推动(tuīdòng)纠纷快速有效化解。 “石榴籽”调解模式是(shì)四川(sìchuān)民族(mínzú)地区(dìqū)基层治理的(de)(de)缩影。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56个民族成份齐全,有汉、彝、藏、羌、苗、回等15个世居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人民调解在民族地区的规范运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是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tǐxì)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从“石榴籽”调解模式到“德古工作法”,从“索玛花工作室”到“榕言议事点”,四川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治理难题的“破局密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gèzúqúnzhòng)合法权益。 尊重(zūnzhòng)民族文化 创新治理模式 在泸州市叙永县,“三大碗酒”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魏某与杨某是水潦彝族(yízú)(yízú)乡(xiāng)的村民,平日里两家关系很好,却因一次交通意外闹到了法院。魏某的儿子驾驶三轮车侧翻,导致同乘的杨某受伤,花费了3000多元治疗费(zhìliáofèi)。杨某索赔不成,便牵走魏家一头牛。为避免矛盾激化,法官没有简单判决,而是邀请了“石榴籽(zǐ)”调解员——一位德高望重且(qiě)熟知彝族风俗的彝族族长参与调解。达成协议后,根据(gēnjù)彝族风俗,杨某从家里打来3碗酒,魏某、杨某和调解员各端一碗,一饮而尽后用力(yònglì)摔碎酒碗,随后双方顺利签字,和好如初。 这种以国家法律为基础(jīchǔ),借助民间调解力量,融合(rónghé)民族风俗作为辅助的调解方式,是“石榴籽”调解模式的最大亮点(liàngdiǎn),也(yě)是其创新所在。“当时(dāngshí)我(wǒ)在叙永县民宗局工作,我们一直与人民法院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推动,逐步探索形成了‘专群结合、德法(défǎ)合治、体系规范’的‘石榴籽’调解模式。”叙永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台侨办主任兰杰表示,该模式将国家法律和各民族习惯作为调解依据,创新构建“德法融合”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推动法理和情理有机统合。 近日,在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mónízhèn)联盟村村委会,“石榴籽”调解(tiáojiě)模式化解了一场复杂纠纷。 记者 王磊 摄 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基层治理中,模式创新源于对(duì)民族习俗和文化的尊重(zūnzhòng)。这不仅仅体现在“石榴籽”调解(tiáojiě)模式中,“德古(dégǔ)”作为彝族(yízú)传统(chuántǒng)纠纷调解者,在村寨治理中也发挥(fāhuī)着独特作用。在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德古工作法”是一种常见的融合彝族传统调解方式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基层治理模式。例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创新采用“德古工作法+亲情工作法+积分超市管理”模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茗新村曾是一个由来自大凉山美姑、昭觉(zhāojué)等8个县的1200多名彝族(yízú)群众自主移民(yímín)组成的‘三不管’地区,人员杂、环境差,社会治安问题较为(wèi)(wèi)突出。”新林镇镇长韩平(hánpíng)表示,为改善这一状况,茗新村创新采用(cǎiyòng)“德古工作法”,建立了“德古”调解工作室,将3名口碑好、威望高的“德古”聘任为人民调解员,参与村内的矛盾(máodùn)调解、法治宣传、移风易俗等工作。“德古”依据彝族习惯法和公序良俗化解矛盾纠纷,这种方式更易被当地(dāngdì)群众接受,推进了法律法规与民俗调解文化的融合发展,构建起小凉山彝族地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引领现代治理 凝聚各族群众(gèzúqúnzhòng) 近日,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东风新城社区的居民李春娥在当地一家超市购物(gòuwù)时,用10积分(jīfēn)成功抵扣了(le)10元。她说,自从社区商圈联盟“积分超市”启动以来,她便积极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宣传教育等活动,这个月累计获得了20积分。“虽然兑换金额不多,但我觉得很有(juédehěnyǒu)意义,也(yě)感到很光荣。” 近年来,四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shèhuì)结构和社区(shèqū)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guǎngfàn)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城市成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有力支撑,使社区成为民族团结融合的着力点,有效(yǒuxiào)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成立于(yú)2019年的东风新城社区,汇聚了汉族、彝族、回族等(děng)多民族居民。该社区以“积分(jīfēn)超市”为切入点,创新社区治理(zhìlǐ)模式,居民通过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调解等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东风新城社区支部书记赵莉介绍,“积分超市”旨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gònglè)的和谐氛围。 近日,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shāpíng)镇东风新城社区居民在进行积分(jīfēn)兑换。记者 王磊 摄 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金沙江畔的金沙江社区,同样以“互嵌式”社会结构为蓝图,为民族团结与社区治理树立了(le)典范,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该社区成立于2014年,现有常住人口约3万余人,6个住宅小区,涵盖汉、苗、回等17个民族成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永康是苗族(miáozú),他以中华民族(zhōnghuámínzú)一家亲的信念深耕(shēngēng)社区10年,用双语沟通、活动联结和(hé)热情服务传递邻里(línlǐ)温度。 在(zài)金沙江社区(shèqū),“榕言(róngyán)(róngyán)议事点”成为了居民协商议事的(de)重要平台。通过“榕言议事”,社区解决了小区电梯老旧、停车不规范等难题,并开展宣讲35余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杨永康说,在“互嵌式”社区里,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制着(zhe)幸福和谐的社区画卷。 加强普法宣教 提升(tíshēng)法律素养 在(zài)民族地区,普法宣传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一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是最生动鲜活(xiānhuó)的普法“课堂”。为提高民众的法律素养,叙永县人民法院摩尼法庭(fǎtíng)会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jiàodà)的案件到村寨现场进行审理和宣判,针对区域(qūyù)内多发的法律问题或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现场讲解。 “通过多年的(de)努力,当地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有了明显提升。”摩尼法庭负责人熊妍冰说,“过去,摩尼镇的非法婚姻和娃娃亲(wáwáqīn)现象较为常见,但经过法庭的调解和普法宣传(xuānchuán),这类现象已逐渐减少。如今,大家都知道婚姻关系必须通过合法途径(tújìng)。” 兰杰观察到,以前,当地民族聚居地处理矛盾纠纷,可能通过争执甚至打架等方式(fāngshì),但随着改革开放、教育(jiàoyù)普及和(hé)法律意识的提高,这种传统方式已逐渐减少,“现在(xiànzài)大家都知道要找法院、乡政府或‘石榴籽’调解来解决问题。” 近年来,四川多措并举推动民族地区普法(pǔfǎ)宣传教育(jiàoyù)走深走实,取得了(le)显著成效。例如,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当地开展送法下乡、以案释法、帐篷普法等(děng)形式开展法治(fǎzhì)宣传活动,足迹遍布甘孜县各个行政村(xíngzhèngcūn);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打造民族地区首个未成年人检察品牌“格桑梅朵”,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女子双语法治巡讲团,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提升(tíshēng)了未成年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这些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以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化解机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有效提升了民族地区的(de)基层治理(zhìlǐ)水平,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完)
四川探索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新路径 创新模式促团结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